俄罗斯官媒与亲政府评论普遍将普亭与川普的阿拉斯加峰会定位为「重塑美俄关係」的契机,而非单纯解决俄乌战争。普亭透过媒体传达讯息:与川普的会谈是两大强权重新调整世界秩序的出发点,乌克兰只是背景。
普亭在俄媒中被描绘为与美国总统对等的大国领袖。即使会谈未达成具体成果,俄方仍夸大双方保持「正常沟通」,藉此巩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,淡化其战争罪嫌疑与国际孤立状态。
俄方刻意夸大峰会涵盖经济、能源、太空、北极资源、中东局势等全球性议题,藉此营造普亭不只是战争领袖,更是全球治理参与者的形象。
会谈无成果,俄方準备将责任回咎于欧洲「反俄势力」与乌克兰政府。俄国自由民主党主席斯卢兹一元一分正规麻将群基批评欧洲政客「靠抗俄维持政治动能」,藉此转移焦点并凝聚国内支持。
亲克里姆林宫学者卢奇亚诺夫在《俄罗斯日报》撰文,将此次峰会相比为「德国同一谈判」等级的历史里程碑,夸大其挑战冷战后国际安全秩序的意义。
美俄峰会前,俄方不仅在会场开释强硬讯息,更透过细节发动「大内宣」。从苏联符号到乌克兰菜名,这些看似轻鬆的安排,实在是精密的资讯战工具,目标是稳固国内舆论、传递「俄罗斯依旧强势」的讯号。
峰会召开前,俄国代表团的一举一动引发外界关注。外长拉夫罗夫在登机时身穿一件印有「CCCP」(苏联缩写)的衣服,立即被媒体捕捉。分析以为,这不仅是怀旧符号,更是刻意唤起国内民众对苏联时代的情感,暗示俄罗斯对乌克兰乃至前苏联领土的主张。
同时,俄代表团在飞往阿拉斯加的航班上,享用了名为「Chicken Kyiv」(基辅鸡)的餐点。这道源自乌克兰的菜餚,因名称象徵基辅而带有鲜明政治意味。外媒普遍解读为俄方对乌克兰的嘲讽与挑衅。这种以饮食文化做文章的举动,随即在俄国媒体与社群平台广泛传播,强化「幽默式宣传」的效果。
专家指出,这些细节都是克里姆林宫典型的大内宣操纵。透过符号化与文化的元素,俄方能在不正面冲突的情况下,向国内民众传递「俄罗斯仍然把握主导」的讯息。对外则形成一种「挑衅带戏谑」的姿态,既能引发讨论,又能巩固内部民族情绪。
在峰会没有实质突破的背景下,这类象徵性宣传成为普亭维持国内支持度的重要工具,也凸显俄罗斯在国际场合中持续将资讯战与外交场景结合的手法。